本报讯(记者何秋玲 通讯员张怡)对大众而言,“焦虑”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绝大部分人都存在一个认知误区:“焦虑”就是明显的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低落等;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不会出现“焦虑”症状;躯体症状与“焦虑”毫无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广医四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张怡给出答案。
“焦虑”的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忧虑、心烦、恐慌、疲倦、睡眠困难等。例如,突如其来的莫名的紧张、担心,心里不踏实,整日惶恐不安,感觉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一样,但却没有具体事件指向;对生活中的小事过于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每天感觉疲乏无力;入睡困难或醒后难以入睡,白天精力不够,越担心越睡不着,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化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出汗、发抖、周身不适、周身游走性疼痛、手脚发麻发胀、打嗝、腹胀、腹泻等。其中,当患者感觉无明显的情绪问题或存在较轻的情绪问题,但躯体化症状较为明显,在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均无法正常解释,已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时,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存在焦虑问题。而患者家属觉得检查没问题就说明“没病”,认为患者是在“装病”“矫情”“故意磨人”,家属们的态度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心理负担,让患者长期处在不被理解、不被相信的痛苦中,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张怡提醒,“焦虑”的表现形式绝不止是单纯的情绪问题,还会以各种躯体症状表达。现代人面对着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需要及时疏导自己的焦虑心理。但是,如果焦虑过于严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评估心理及情绪状态,并配合治疗,不要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期。
(来源:增城日报2023年7月6日健康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