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心血管内科 林嘉隆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首例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填补了我院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医疗技术又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增城地区成人介入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零”的突破。
患者是一名70岁男性,因“反复胸闷、心悸”来我院就诊,听诊被发现心脏有杂音,遂被安排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为其行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时,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由于患者先天性心脏病发现较晚,右心结构已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并出现中-重度肺动脉高压,需要立即开展手术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8月4日,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陈筱潮教授立即组织科室介入手术团队、心脏超声团队,以及线上邀请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专家谢育梅教授共同讨论此病例,决定为患者行房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治疗,并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
8月6日,患者手术如期进行,谢育梅教授协同心血管内科林嘉隆主治医师成功完成了该手术,封堵术后患者肺动脉压力降至轻-中度,疗效立竿见影!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8月10日患者康复出院。

据林嘉隆介绍,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通俗的讲,心脏像一座房子,有四个房间,两个心房,两个心室,两个心房之间正常有道完整的“墙”相隔,叫房间隔,两个房间不互通,如果发育不全,这道墙不完整,原本不该相通的左、右心房之间有一个缺口,就叫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可导致血液循环途径异常,影响心脏功能和全身供血。患有此病的患者,在儿童时期会出现频繁发作的呼吸道感染;青年时期表现为活动时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中年时期,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症状加重并常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等情况,最终导致死亡。
林嘉隆提醒,除较大缺损外,很多房间隔缺损的病人在儿童时期没有症状,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显现、加重,如不能及时确诊和有效治疗,将会导致心衰发作,甚至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