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吃最后一口!”“不吃完这口,不许看动画片!”……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研究显示,在婴幼儿家庭中,喂养困难的发生率较高,是许多家长共同的困扰。

追喂的背后,是“爱”与“怕”的交织:怕他饿着,怕他营养不够,怕他长得慢。然而,这种行为恰恰违背了儿童喂养的核心原则——“回应式喂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父母和喂养者应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依据婴幼儿需要及时提供。儿童负责决定吃多少,甚至是否吃。简单说,就是 “父母提供,孩子决定”。
读懂孩子的“饥饿交通灯”
想要实践“回应式喂养”,第一步就是观察并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交通灯”系统:
绿灯——我饿了,快开饭!
主动靠近:看到食物会身体前倾、伸手去抓。
兴奋期待:盯着食物或餐具,眼神发亮,咿咿呀呀。
吞咽动作:看到别人吃东西会模仿咀嚼、流口水等动作。
黄灯——我有点饱了,需要慢下来。
心不在焉: 吃奶或吃饭的速度明显变慢,东张西望。
玩食物:开始用手捏、抓、扔食物,而不是往嘴里送。
含住不咽: 把食物含在嘴里很久,或者用小舌头往外顶。
红灯——我饱了,真的吃不下了!
紧闭嘴巴: 坚决地闭上嘴,把头扭开,躲避勺子。
推开食物: 用手推开碗、勺子或您的手。
哭闹烦躁: 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哭闹,甚至吐出食物。
当孩子亮起“黄灯”时,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一旦“红灯”亮起,请立即停止喂养。 强迫进食,只会让孩子混淆“饱”与“饿”的天然感知,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厌食或肥胖。
把勺子还给孩子:自主进食的魔力
除了读懂信号,鼓励孩子自主进食也是关键一环。
顺应发展需求: 8-9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出现抓食意愿,这是锻炼手眼协调、探索世界的绝佳机会。允许他们弄脏自己的衣服,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建立自信心: 自己能掌控吃多少、吃多快,会带给孩子巨大的成就感和对食物的积极态度
如何开始?
提供手指食物(如蒸软的胡萝卜条、香蕉块等),让他们从手抓开始,逐步过渡到使用学习勺。
实用喂养策略
光懂理论还不够,这里有几种实用的方法,助您化解餐桌危机:
1
建立规律作息: 固定三餐两点的时间,餐前1.5-2小时不提供零食和饮料(白水除外),让孩子产生“饥饿驱动”。
2
营造愉快氛围: 关掉电视,收起玩具,让全家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食物和彼此的交流上。父母的正面示范至关重要。
3
尊重食量,信任孩子: 孩子的胃口会因活动量、生长发育阶段而波动。今天吃得少,明天可能就吃得多。相信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多少能量。
4
巧用“家庭食物分享制”: 为宝宝准备的食物,最好是从家庭的共同饭菜中分出来,稍作调整(如减盐、剪碎)。这能帮助他习惯家庭饮食模式,而不是做“独食宝宝”。
5
保持耐心,反复尝试: 对于一种新食物,孩子可能需要接触10-15次才会接受。不要因为一次拒绝就把它打入“冷宫”。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您的孩子在拒绝吃饭的同时,还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带孩子来医院进行评估:
1. 体重、身高持续不增或增长缓慢,远低于正常生长曲线。
2. 伴有频繁呕吐、腹泻、便秘、皮疹等疑似过敏或消化系统症状。
3. 精神萎靡,活力严重下降。
亲爱的家长,请放下焦虑,做回从容的父母。吃饭,本是人的天性,也应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提供者”和“观察者”,而不是“监督者”和“强迫者”。当您能读懂孩子那无声的“饥饿语言”时,您会发现,静待花开,饭桌自然香。(来源:临床营养科 邓思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