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面印着
“仁心医术 德医双馨”的锦旗
被患者满怀感激地送到了
我院内分泌科医护团队手中
这面沉甸甸的锦旗
不仅是患者对我院的认可
更是医患之间温暖情谊的真挚见证

案例回顾
49岁的曹先生(化姓),因口干、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就医,2025年4月3日检查提示血糖异常。随后他前往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经刘雪芳主任医师团队评估,诊断为“新发2型糖尿病”,并收入内分泌科接受规范治疗。
住院期间,医疗团队首先采用胰岛素泵(优泌乐)强化治疗,最大胰岛素用量达34U/日,待患者酮症转阴后,联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口服控制血糖,随着血糖逐步平稳,曹先生顺利出院。
出院后,曹先生坚持科学饮食管理与规律运动干预,至今已超过3个月。最新复查结果显示,其糖化血红蛋白<6.5%,达到了临床“糖尿病缓解”的标准,这正是大众口中常说的“糖尿病逆转”。
出院后随诊情况如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缓解是“少数人的幸运”,但在临床中,像曹先生这样通过规范干预实现缓解的患者并不少见。目前,我院内分泌科已开设专门的“糖尿病逆转评估门诊”,为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简单来说,糖尿病缓解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科学干预(如合理减重)解除胰腺、肝脏的“脂肪毒性”,帮助身体恢复自身的血糖调节能力。但需特别提醒,糖尿病缓解并非“一劳永逸”,关键在于“7分靠自我管理,3分靠医疗支持”,长期坚持健康的作息、饮食与运动习惯,才是维持缓解状态的根本。
最后还要破除一个常见误区:胰岛素本身没有“依赖性”。临床中使用胰岛素,是根据患者病情(如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制定的阶段性治疗方案,目的是快速控制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并非“用上就停不下来”。
如果您或身边人也有2型糖尿病相关困扰
不妨前往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缓解门诊咨询
或许能为血糖管理找到新的方向
一、什么是糖尿病缓解?
糖尿病缓解指的是,在没有使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血糖指标长期维持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以下的状态。
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1. 不是“治愈”:目前医学界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但可以实现“缓解”。缓解意味着胰腺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极大改善,足以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血糖。但疾病的“种子”可能依然存在,如果体重反弹或生活方式恶化,高血糖可能会卷土重来。
2. 有明确标准:我们来看看官方对于糖尿病缓解的定义: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共识。缓解标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部分缓解:HbA1c < 6.5%,空腹血糖 5.6-6.9 mmol/L,持续至少1年。完全缓解:HbA1c < 5.7%,空腹血糖 < 5.6 mmol/L,持续至少1年。
3. 长期缓解:完全缓解状态持续超过5年。
二、糖尿病缓解的核心机制
理解机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下面的方法有效。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
1. 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累坏了”或“死亡了”。
2.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需要更多胰岛素才能完成降糖任务。
缓解的达成,关键在于逆转这两个问题,尤其是解决胰岛素抵抗。最核心的途径是:显著减轻体重,特别是减少肝脏和胰腺等内脏器官的脂肪。
三、如何实现糖尿病缓解?
实现缓解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强有力的干预方案,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缓解。
1.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最核心、最基础) 减重是关键中的关键:
目标:对于病程较短(通常<6年)的2型糖友,减重15公斤以上,或减轻初始体重的10%-15%,缓解成功率会大幅提高。方法: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的低热量饮食(如800-1000千卡/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极低热量代餐。
2. 短期药物强化治疗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时医生会采用短期胰岛素泵或强化胰岛素注射,让胰腺得到“休息”,从而可能诱导出一段时间的缓解期。此外,一些非胰岛素类药物也可能在早期干预中起到辅助作用。这里也说明和刚才曹大哥的例子也说明,胰岛素是没有依赖性的!特别是新发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是为了让胰腺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四、哪些人更容易实现缓解?
符合以下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缓解的机会更大:
1. 病程较短:通常诊断时间在5年以内,最好在1年内(即我们通俗意义的新发糖尿病更容易得到缓解)。 血糖水平不是极高:初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低。体重指数(BMI)较高:肥胖程度越重,通过减重实现的改善空间越大。 C肽水平较高:表明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尚可,有恢复的潜力。
2. 未使用或仅使用少量降糖药:特别是未使用胰岛素。 年龄较轻。有强烈的意愿和执行力。
五、实现缓解后需要注意什么?
1. 维持是关键:缓解不是终点。必须将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体重管理)作为终身习惯,否则血糖极易反弹。
2. 定期监测:即使不用药,也需要定期(如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监测血糖变化。
3. 警惕复发: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加或遭遇重大疾病、压力时,糖尿病可能复发,需要重新开始药物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之前的缓解期已经为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健康收益。
参考文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5年《糖尿病诊疗指南》(来源:内分泌科 熊静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