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首页>医院动态>媒体聚焦

术前3D打印+精准微创 广医四院成功治疗罕见颅底凹陷症

       (记者何秋玲 通讯员朱学敏 邹有娣)颅底凹陷症曾被称为“不治之症”,手术治疗也被称为脊柱外科医生的塔尖级手术。手术治疗是解决颅底凹陷症患者临床症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却因其结构复杂、涉及脑干延髓等生命中枢,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

       日前,广医四院骨二科(脊柱外科)勇登高峰,联合神经外科,结合3D打印技术,成功为1例合并多种畸形、病变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进行精准微创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广医四院多学科会诊,共同治疗罕见颅底凹陷症


       据介绍,患者68岁,因“四肢乏力麻木动作不协调2年余”入院,体格检查:颈部短粗,颈部向左侧歪斜,右侧颈肩部疼痛,四肢麻木、乏力,病理征阳性,双手精细动作(如使用筷子、写字等)难以完成,行走困难,呈摇摆步态。X线、CT、3D打印检查示:颈椎侧弯,颅底向右侧倾斜,寰枢关节脱位,寰椎后弓两侧、前弓右侧骨不连,后弓游离并嵌顿于枕骨大孔前下方,右侧侧块向外侧移位,颈椎2-4分节不良骨性融合;MRI检查示:寰椎水平椎管狭窄,后弓压迫脊髓。

       经判断,该颅底凹陷症合并众多畸形,包括寰椎骨不连并移位后弓呈游离状态、颈2-4骨性融合、颈椎侧弯、颈4/5椎间盘突出等,这些变异因素均大大增加手术难度。具体而言,该例手术难点是要在狭小的空间里保持无挤压力状态下切除漂浮的寰椎后弓以达到解除椎管狭窄,其次是在畸形的颈椎进行螺钉固定融合以稳定枕颈椎。

       考虑上述重重困难及风险,何二兴教授团队结合3D打印技术(基于CT扫描制造出与患者枕骨、颈椎1比1实体模型)以分析病情、制定手术方案、指导术中定位,并与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手术相关情况。此次手术还邀请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焕良共同为患者实施后路寰椎后弓、枢椎椎板切除减压+枕骨、颈5、6侧块螺钉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术。

       手术时间约3小时,出血量少,术后第1天患者自诉四肢感觉较术前轻松很多,四肢活动较前灵活有力,术后第3天佩戴支具逐渐锻炼坐起、站立、行走。此次手术能顺利进行及实现快速康复得益于患者、家属的配合,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麻醉、手术医师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术。


链接:

“颅底凹陷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颅底凹陷症为颅颈交界区畸形,发病呈缓慢进展过程,早期多隐匿,症状不典型,患者常忽略。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可表现为一系列特点:

1.外观表现

颈项短粗,斜颈,后发迹低,面颊不对称等;

2.颈神经根症状

颈项慢性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或感觉减退,肢体麻木、疼痛,强迫头位等;

3.脑神经症状

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言语不清,咽反射减弱等;

4.脑干脊髓受压症状

四肢无力,感觉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5.小脑症状

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6.椎动脉症状

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

7.脊髓空洞症表现

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退,深感觉存在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颅底凹陷症”不再是“不治之症”,如患者发现类似症状表现,可行颈椎CT、MRI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来源:增城日报2024年4月18日)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